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于提高航空口岸通关便利化的一些思考
作者:查贵勇
文 / 查贵勇
《2024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生产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中国航空运输业三大主要生产指标均超过2019年水平,创历史新高;中国境内运输机场(港澳台地区数据另行统计)共263个,完成旅客吞吐量14.6亿人次,较上年增长15.9%,较2019年增长8.0%;其中,国际航线完成旅客吞吐量接近1亿人次,较上年增长109.8%;完成货邮吞吐量2006.2万吨,较上年增长19.2%,较2019年增长17.3%;其中,国际航空枢纽完成旅客吞吐量66116.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278.9万吨。
牛津经济研究院的研究结果显示:2023年,中国航空业直接从业人员210万人,经济产出537亿美元,占全国GDP的0.3%。此外,航空业的发展还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飞机制造、航油供应、建筑公司、飞机子部件供应商等,加上航空业员工的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等间接拉动GDP,以及航空出行带动的旅游业和境外旅客在中国国内的消费,整体贡献增至2536亿美元,约占当年中国GDP的1.4%,进一步增强对国家经济的支撑。
另外,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数据,2023年,航空业为中国GDP贡献2536亿美元,1020万个就业岗位与航空产业链息息相关。
但相比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国航空业在促进经济与社会民生发展方面仍有广阔空间。随着行业的复苏与持续发展,航空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社会福祉和全球互联互通的贡献将进一步扩大。通过不断优化航空基础设施、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航空业未来将继续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创造更大价值。
鉴于此,海关总署会同国家移民局、中国民航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共同研究推出《若干措施》,以进一步促进航空口岸客货运输发展。
纵观国内航空运输业和海关监管发展实践,笔者认为《若干措施》的落地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推进。
推动“区港”联动,有效提高跨境货运及监管效能
积极利用综保区和航空港地理位置临近或重叠,功能优势互补等特点,大力推动“区港”联动,提高跨境货运及监管效能。
如2023年以来,兰州海关立足口岸区位优势及综保区政策优势,实施“区港联动”通关模式,实现出口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加快形成新的外贸增长点,助力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持续推动“区港联动”通关模式落地见效,兰州海关进一步优化综保区及航空口岸进出口货物通关便利化措施,对在综保区内办结海关手续的出口货物,直接运抵口岸出境,减少企业运输成本,保障出口货物快速通关。
如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积极推动开封综保区、国际陆港与新郑国际机场跨关区查验协作+监管互认,通过在开封综保区设立郑州机场航空前置货站,打造集收运、预安检、理货、报关等功能于一体的航空货站,将航空运输延伸至综保区,实现货源地收发运、属地报关查验、卡车转运等“一站式”服务,大幅度提升跨境物流效能。
如上海积极推动航空货运设施布局优化、智能货站和海关集中查验中心建设、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优化进口货物处理流程,有效压缩通关时效。
如全国首个“双前置”货站于2025年3月6日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南区)设立并正式投入使用。相较于一般前置货站“先安检后查验”的模式,“双前置”货站将民航安检和海关查验两个环节一并前置、将出口申报和预安检融合为一体,有效提高口岸通关和物流运转效率。
未来一段时间,可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更新和优化《航空前置货站发展指南》,在全国范围内复制和推广前置货站,积极引导经营主体按需设置前置货站,实现货物收运、安检等功能前置,缓解口岸枢纽保障压力。
但从更长远计,海关可逐步借鉴水运口岸进口货物船边直卸提货,出口货物抵港直装试点经验,探索将“直提”“直装”模式拓展至航空口岸,即在具备条件的航空口岸试点进出口特殊货物(时效性商品)机坪“直装”“直提”。因为,与传统航空货站提货相比,“直提”“直装”模式可有效减少货物进库、搬卸、出库等环节,提高货物周转效率,满足高附加值商品“快进快出”需求,在保证海关严密监管前提下,推动进出口货物在企业与口岸间快速联动,助推口岸跨境物流降本增效。
依托智慧海关,提升通关监管智能化水平
近年来,海关会同相关部门,加大口岸查验设施投入,加强口岸风险布控,积极开展智慧海关和智慧口岸建设,共同筑牢严密坚实的国门安全防线,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推进通关便利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如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将空运快运货物6小时放行的便利举措推广至全部自贸试验区的要求,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主动将相关便利措施扩大至全国海关,在安全监管前提下,进一步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如出台《智慧物流发展典型实践案例》,引导行业开展航空货运信息化建设;鼓励航司、机场通过自研或与第三方合作等形式,建设航空物流信息平台,进一步赋能货站运行生产。截至2025年3月,全国38家枢纽机场均已投入使用货运信息系统,航空电子运单得到较大范围普及,行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如鄂州花湖机场通过建设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辅助系统,打通机场、货站、海关等环节数据,实现内外贸货物同场监管、同车作业,创新国内航空物流作业模式,特别是针对国际快件业务,实行进口快件“前分后混”、出口快件“前混后分”的分类分区监管,实现国际快件全程无中断、无干扰“一次作业”,快件分拣效率提升30%。
如2025年以来,深圳海关不断深化“空港智慧物流”改革,实现出口货物在进闸卡口智能分流,中控货物顺势查验,非中控货物自动放行,提升出口货物通关效率30%以上,以更优的通关环境帮助企业稳订单拓市场。2025年前两个月,深圳机场出口货运量达11.5万吨,同比增长26.5%。
如上海海关抓住航空运输商品的高附加值、低货量特点以及跨境电商发展趋势,借助CT机智能审图等智慧查验设备和技术手段,实现跨境包裹“秒级验放”。
如成都双流机场海关借助智慧查验设备,大力探索“进口空侧内转”监管模式,使得进口国际空运货物经海关放行后可直接通过RFID智能感应卡口通关,提升进口货物国际国内货站间中转效率,平均每单节约通关时间5个小时左右。
如在运用智能监管理念推出“进口空侧内转”模式的同时,成都航空口岸还积极试点“出口多点交运”模式。在该模式下,出口货物可在川航国内货站收运,经机坪内场道路通过海关智能卡口进入国际货站,通行数据同步发送海关系统完成运抵,解决了出口交货耗时较长的问题,大幅压缩交运时长。据测算,自2024年4月试运行以来,该模式助力川航国际货站交运保障能力提高1倍,交运效率提升50%以上。
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创新,简化航空运输进出口流程
深入践行“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重要合作理念,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航空口岸,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开发建设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强推广应用、优化拓展功能,促进航空物流全链条信息集成,推动各类经营主体间信息互通。
如依托中国(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搭建“线上+线下”“一站式”综合服务的鄂州花湖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平台,通过与国际货站、机场、海关、边检等驻场及监管单位的数据对接,打通政府平台和企业系统两类数据渠道,为空运企业提供通关物流“一网通办”,实现运单全程可视化管理,服务各类用户超1300家。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运输模式,提升跨境物流效能
铁空联运
如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积极利用开封至新郑国际机场的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行优势,大力开展空铁联运,大幅降低跨境物流成本。
再如京津冀有发达的陆海联运交通体系,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近年来持续增加,构成了稳定高效的物流网络,而低空经济中的低空物流具有灵活性强、速度快、节能环保等优点,恰好能与陆海联运交通体系互补,将成为京津冀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如果能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制定空铁联运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打造综合交通枢纽样板、强化新型基础设施配套,空铁联运就一定能够“迎风而上”,成为低空经济高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源。
“卡车航班”
又称为空陆联运中转业务,是指利用海关监管车辆承运国际机场之间的进出口转关货物,通过陆路运输方式延伸空港服务范围。“卡车航班”既能发挥卡车的价格优势和机动性,又能享受航空网络布局的高效服务。
如长三角区域货物贸易往来密切,各城市空港之间尤其是沪杭两地空港之间货物转关需求旺盛。“卡车航班”实现当日快速分拨,进口货物从到港申报、空陆联运再到最终核销通关,一天内就能全部完成。特别是杭州萧山机场海关在系统内集成“卡车航班”车辆自助预约、转关单“即报即放”、智能卡口自动放行等功能,将“申报—审核—放行—运抵—核销”全流程电子化,实现“卡车航班”货物“当日入境、当日转运、当日运抵、当日通关”。通关效率高对包机方企业来说,不仅是便利,更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润,每公斤运费可降低10%至15%。
“空空中转”
是一种航空货物以海关转关方式经不同机场运抵目的地的运输方式,实现了未通航空港之间的货物流转,不仅能提高货物的通关时效,也能为进出口企业大幅降低货物运输的成本。
如北京首都机场航空口岸在确保安全监管的前提下,优化压缩全程操作环节,创新开展“连程直转”业务模式,中转出口货物操作时间最快仅需3小时;原有4次货物交接10个步骤减为1次交接,货物操作时效由原来24小时至36小时缩短为3小时至8小时,企业节约约70%的地面物流操作时间,降低约20%的操作成本。
2024年11月29日,一辆搭载着跨境电商货物的顺丰货机航班,从徐州观音国际机场始发,以鄂州花湖机场为中转站,飞往目的地韩国仁川机场。这是徐州观音国际机场首票通过“空空中转”方式出口的货物,进一步拓宽徐州本地及周边跨境电商企业出口通道,降低跨境电商货物出口成本。
海空联运
又称为空桥运输,能够将海运的低成本优势与空运的高时效优势有机融合,通过高效衔接和转运,实现货物以相对较低成本快速运抵目的地。
如为满足区域国际贸易对物流运输方式多样化、高效化、便利化的更高要求,宁波机场努力把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低成本“港通天下”的优势与宁波空港高时效联结世界的优势相互叠加、相互赋能,架起海港与空港的联动新通路,于2024年6月顺利实现“海空联运”业务的历史性突破,不仅验证宁波机场“海空联运”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更为未来拓展更大规模、更广泛范围的“海空联运”业务提供了新路径。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国际和区域航空枢纽建设
在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方面,可在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试点创新高度便利人员进出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措施,助力打造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
在区域航空枢纽建设方面,结合“关检”深度融合、鲜活商品入境或中转快速增长的趋势,增配重点货运航空枢纽的检验检疫设备,提高生鲜食品和温控药品等冷链货物、高价值货物等时效性强的特殊货物通关效率。
如为迎接产自非洲的800余尾观赏鱼由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飞抵长沙黄花机场口岸入境,长沙海关所属长沙黄花机场海关预先指导进口商新建进境观赏水生动物指定隔离场地,并提前制定专项方案,实现从卸货、查验到提货的无缝衔接。对此,长沙黄花机场海关关长杨晓勇表示,鉴于非洲鲜花转口贸易、观赏鱼入境等外贸新业态快速发展的实际,将根据《若干措施》要求,进一步推进监管装备设备智能化升级改造,完善冷链等特殊货物处理设施。
如2025年3月9日,泰国鲜食椰子首次实现在甘肃中川机场航空口岸进口,在机场海关实施“两段准入”检验检疫监管之下,实现快速入境和入市销售。
未来,可在中西部重点区域航空枢纽推广特殊物品、生物制品、特定药品等进口“白名单”制度,鼓励具备条件的航空口岸对“白名单”内的企业设立“绿色通道”,以提升通关效能,降低通关成本。
此外,还可以在主要航空口岸推广“国际中转集拼”业务,以出口带动转口、拓宽企业经营范围、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促进航空口岸功能提升和航空服务要素集聚,进而推动国际航空枢纽和区域航空枢纽建设。
进一步提升航空口岸旅检效能
随着《若干措施》的施行,全国海关将聚焦“无感通关、智能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的工作目标,为航空口岸旅检高水平开放注入全新动能。
近年来,海关通过开展航空口岸智慧旅检建设,构建数字化、智能化旅客通关新模式,为旅客提供“行李直挂”服务,最大限度便利人员跨境流动。未来,将在总结“行李直挂”服务的基础上,在具备条件的航空口岸试点开展进境手提行李和托运行李“双预检”,把海关监管顺势嵌入旅客通关流程,在严密监管的同时,让旅客通关更便利。
此外,在过境中转旅客通关流程优化方面,可总结、复制和推广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厦门、成都、西安等9个枢纽机场推行的24小时直接中转免查验服务,进一步提升过境中转旅客的通关便利度。
图 / 龙浩宁
南宁海关所属南宁吴圩机场海关关员在机坪内对进口维修航材的飞机发动机进行快速验放。
图 / 仁青措
西宁海关优化服务全力支持青海冰鲜虹鳟鱼扩大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