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内需与出口双轮驱动摩托车产业进阶
作者:谈虹尾
文 / 谈虹尾
2024年,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与激烈竞争中,摩托车行业犹如一粒坚韧的种子,凭借顽强的生命力破土而出,展现出蓬勃向上的中国制造力量。2024年,我国摩托车国内市场销量保持两位数增长,为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海外市场表现亮眼,出口成绩一骑绝尘,创历史新高,彰显了强劲的国际竞争力。据海关统计,我国摩托车出口量首次突破3600万辆大关,同比大幅增加37.8%,出口值首次迈上1000亿元新台阶,同比增长27%,远高于同期我国出口整体增速19.9个百分点。2025年前两个月,我国摩托车出口增速进一步加快至33.4%,成为我国制造业出海的新名片。这一现象级增长的背后,既是产业升级的厚积薄发,更是全球化战略的精准布局。
内需市场:需求升级与政策共振助推产业结构性变革
近两年,我国摩托车产业从技术攻关、产业迭代升级、捕捉精细化需求等多方面发力,正在加速崛起。在“双碳”目标推动下,2024年国内摩托车市场呈现高端化、电动化、娱乐化趋势。大排量休闲娱乐摩托车市场需求如烈火燃烧般持续高涨。数据显示,排量在250cc以上的摩托车销量超75万辆,较2023年大幅增长,其中钱江摩托、春风摩托车国内市场销量均超8万辆。消费升级的背后,是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如全国多个城市解除禁限摩令,交管部门推出电子化牌照管理,财政部将新能源摩托车纳入购置税减免范畴等。与此同时,“摩托车+”新业态正在形成,美团、达达等即时配送平台与宗申、雅迪合作定制物流车,带动商用车型销量增长。
国内市场消费火热也是我国摩托车企立足多元化消费需求,推动产业不断向高性能、智能化、个性化转变,通过不断解锁新消费浪潮,逐步实现从单一的“出行工具”到“生活方式符号”跨越的折射。高端化突围,打破低端制造的刻板印象。如,春风动力联合欧洲设计团队推出700CL-X系列,融合咖啡赛车美学与智能交互系统,售价对标川崎Z650;钱江摩托开发澎湃OS智能车机系统,支持手势控制、智能防盗等功能。圈层化营销,构建骑行者社区。如,宗申摩托建立“宗申骑士俱乐部”,不仅有售后服务、娱乐休闲、装备周边,还是摩友们交流分享、休闲学习的根据地,组织骑行、赛事,强化品牌社群黏性。智能化革命,重新定义出行体验。如,大长江集团将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应用于三轮货运摩托车,可降低事故率。极核推出Cyber电摩,采用了大量汽车智能科技,搭载了360°危险预警系统及防盗系统等。
全球布局: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多点开花”
随着国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加速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红利不断释放,政策、通道优势持续赋能,摩托车出口取得亮眼成绩,在欧美市场保持较高份额,在新兴市场推动需求增加。2024年我国摩托车出口版图呈现“多点开花”特征,对欧盟、美国出口分别增长21.8%、18.3%,合计占我国摩托车出口总值的(下同)27.1%。对非洲、中东、墨西哥、东盟、中亚五国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22.6%、25.1%、46.7%、28.6%、62.5%,合计占43.6%。对上述市场出口合计拉动我国摩托车出口增长18.8个百分点。2025年前两个月,对欧盟出口摩托车大幅增长44.1%,高于我国摩托车出口整体增速10.7个百分点,对非洲、墨西哥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速均超六成。
这一系列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我国摩托车企业长期苦练“内功”的结果,特别是电动化赛道的全球布局。一方面,通过技术破局,提升国际竞争力: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极输出“中国方案”,推动菲律宾、智利等国采纳中国充电标准。我国电动摩托车不断突破“续航焦虑”和“充电低效”瓶颈,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池巨头和车企联合研发的固态电池技术让续航持续提升,宗申、雅迪等车企通过了欧盟e-mark认证,顺利出口欧洲市场。另一方面,通过场景化渗透,激活市场差异化需求:针对东南亚国家热带湿热气候推出防水防锈高耐耗车型,与网约车平台联合推广共享电摩。针对欧洲市场,充分考虑碳排放目标,开发符合欧盟L1e-L7e分类的轻型电动摩托。充分结合地域特色,加强本土化运营,为中东等市场开发“沙漠特供版”车型等,充分满足差异化需求。
从“制造出海”到“规则出海”,持续为外贸赋能
当下,虽然我国摩托车行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对电动摩托车供应链提出新要求,印度、越南等国本地化生产政策加剧竞争,国内锂矿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带来的供应链风险等,但更应该看到,中国摩托车产业正在经历从产品输出到标准输出、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提升的历史性跨越。当“中国造”摩托车的轰鸣声在墨西哥高原、东非裂谷、东南亚雨林中响起时,不仅是制造实力的彰显,更是一个国家在全球经贸规则重构中主动作为的生动写照。未来,中国摩托车产业的全球化新征程将持续为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作者单位:重庆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