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展览实践
——以中国海关博物馆“守望家园”展览为例
作者:陈灿
文 / 陈灿
生物多样性丧失已成为全球三大环境危机之首,其严重性不仅威胁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更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在《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SDGs)全面实施的背景下,《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于2022 年通过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了里程碑式的行动蓝图。国际博协在2018年也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工作组,并于2019年通过了《可持续发展于〈2030年已成:改变我们的世界〉的实施》《博物馆、社区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文件。
在这一全球治理转型的背景下,博物馆作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公共知识空间,急需向生态保护、社会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多元角色转型。中国海关博物馆2025年推出的“守望家园——保护生物多样性海关在行动”展览,将抽象的环境议题转化为公众多感知的展览。该展览以海关执法实践为切入点,通过活体生物标本、全息装置,系统性阐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大众生活的内在关联,构建了兼具警示性、教育性与行动导向的可持续发展展览范式。
深入调研确定展览主题
在本次展览筹备阶段,策展团队通过系统性调研,并与海口海关专家就展览涉及的科普知识、理论框架、生物标本、互动影像可行性等一系列工作进行论证,最终形成策展思路,确定展览主题。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中国海关博物馆的独特优势
一是独特文物与标本资源。中国海关博物馆收藏大量执法截获的珍稀动植物及外来物种。这些实物能直观展现非法贸易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同时,海口海关热带植物隔离检疫中心等机构长期致力于兰花等热带植物的研究与保护工作,现已探索种植上千种热带兰花,积累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并为展览提供有力实物支撑及丰富的科普内容。
二是政策法规阐释权威性。海关在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到关键作用。展览从海关行业角度阐释国门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及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措施,助力观众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及相关政策法规。展览内容有利于提高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意识,提升公众对本次展览的具象化认知。
对于“国门生物安全主题” 展览品牌系列产品构建
“国门生物安全主题”展览品牌源头是中国海关博物馆以2021年4月1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开始实施为契机,举办“国门安全展之动植物检疫篇”临时展览。此后,在2022年自主策划“国门生物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篇”线上展览,2023 年举办“蔚蓝的关注——海洋生态保护展”。本次展览开展于岁末年初,采用兰花为序厅主要展项,既呈现海关在濒危植物保护工作中的成果,又为博物馆里过大年提供节日气氛。通过凝练生物多样性主题,打造品牌系列,发挥博物馆作用,将可持续发展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理念传播给游客。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支持社区发展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2022-2028年战略规划中提及“可持续性”,将可持续发展目标纳入诸如“组织生存能力”和博物馆“可持续公共投资”等更务实的概念。中国海关博物馆在社区交流方面已有一定成果,例如与合作小学开展送课进校园等。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上,将展览主题与博物馆可持续发展建设目标有机结合,推动博物馆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参与机构。
可持续发展导向的展览实践路径
主题叙事与设计策略
1. 主题叙事架构
策展团队在搭建展览框架时,深入研习生物学学科知识体系,并紧密结合海关法律法规以及海关在守护生态、筑牢国门生态安全屏障方面的实践成果。展览划分为 “万物共生 蝴蝶效应”“生物安全 国门之盾”“国门卫士 守护生态” 三个板块,从认知构建、法律法规阐释以及海关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行动案例三个维度呈现,精心设计主题框架叙事。
在展览叙事过程中,运用多维度叙事框架。从守护者视角出发,剖析物种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受害者视角揭示物种灭绝给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带来的严峻危机;从海关行业视角,通过典型案例强化观众对生物多样性安全的认知,使其明晰海关如何凭借全链条检疫检测、疫情监测等工作机制,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在全球治理视野下,强调海关严格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展览内容置于全球生态保护的宏观语境之中。
2. 展览设计规划
在展览时间节点的选择上,该展览于春节前夕推出,此时间既呼应 “万物复苏” 的生态意象,又能在空间布局上别具匠心。
序厅空间设计
在博物馆入口序厅,以“步步生花”为主题,利用兰花等植物构建生态景观,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实现科普教育与展览主题文化的深度融合。从展览可持续性考量,春节期间观众参观频次较高,能够提升展览效能。同时,借助灯笼、拱门、屏风等元素,设计与展览主题相关的猜灯谜、蛇年文化解读、诗词鉴赏等互动环节,增强观众与展览之间的情感纽带,提升记忆留存效果。
展览期间,博物馆通过科学管理,确保生态景观内植物正常生长,部分小型花卉植物还可用于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展览结束后,生态景观中体积较大、不便移动的树木计划移栽至博物馆室外绿化区域,实现展览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小型花卉植物则计划运往地方海关或社区场所,继续服务于生态多样性保护主题展示。
展厅空间设计
临时展厅入口处设置墙面艺术装置,将海关执法人员常用手势制作成塑钢雕塑进行重复排列,雕塑手中摆放体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动物标本,与外围以入侵物种标本盒墙面排列展示形成鲜明视觉反差。
在内容呈现上,该展厅第一部分的局部展板内容与序厅兰花主题生态景观相互呼应,凸显展览内容的连贯性。在“万物共生 蝴蝶效应”展区,展出多种动植物标本,并搭建仿真生态环境微缩景观,辅以丛林音效模拟,为观众营造生物多样性科普知识学习与标本沉浸式观赏环境。
第二部分聚焦国家生物安全层面,系统展示《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等国际规则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等国内相关法律法规。重点设计了海关总署“三道防线,九项措施”防御体系图文展示区,助力公众深入了解海关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引下,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所开展的工作。
第三部分“国门卫士 守护生态” 主题用全息投影和场景化设计打造展示亮点。一是通过全息投影对“入侵物种”进行3D展示,将大众日常较少接触却对生态安全极为关键的内容以三维影像呈现,吸引观众感官注意力;二是在3D打印的入侵物种标本展示区,利用序厅生态景观树木的树枝搭建微缩模拟景观,既降低成本,又丰富标本展示形式;三是在松材线虫介绍区域设置两台显微镜,并配备松材线虫样本,观众可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海关检疫工作流程,增强参观体验。
可持续发展在展览中的体现
在策展流程中,可持续理念贯穿始终,通过材料选择、空间设计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实现系统性优化,确保展览在各个环节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首先,在序厅生态景观的打造上优先选用本土苗木供应商的植物,不仅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还能更好地适应本地环境。展览在展品方面进行了创新,除了传统的标本外,还引入了3D打印标本。这突破了传统展柜的限制,并将生物标本放大展示,让观众可以通过触摸感受标本的质感和纹路,深化对展品的感知;同时,3D打印材料具有耐腐蚀、抗氧化的特性,能够有效抗损耗,便于长期保存,减少了展品更新换代的频率,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其次,在展览设计阶段将有限资源充分利用。利用序厅生态景观的设计材料组合设计出可拆解重组的小型生态景观单元。这种设计方式不仅贯穿了展览的主题,还大大降低了材料的损耗率,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在展览运营期间,通过拍摄全景采集,将展览内容用于网上虚拟展览展示传播,为无法到馆参观的观众提供线上观展的途径,扩大展览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同时,这种线上展览的方式也减少了实体展览对资源的消耗,实现了展览的可持续传播。
可持续发展导向的公众参与
德国的埃及学专家杨·阿斯曼(Jan Assmann)提出“文化记忆”这一概念,将文化记忆解释为一种借助同一仪式和文本而确认建立的群体身体认同。他解释说,过去的事情从来不会因为事情本身而被记住,而是在于它激发出了一种秩序性的情感,并推动发展的方向。在展览中,通过空间叙事与展项设计,将生物多样性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记忆。例如,序厅空间中将植物景观做成拱门造型,隐喻生物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构成空间化的记忆文本。通过展厅标本墙中手势雕塑的重复排列,暗示海关对大众生活的保护,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记忆符号。后期的全景虚拟展览采集和展览展品的二次利用计划也将使得展览记忆转化为社会行动,实现文化记忆的社会实践转化。
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框架下,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记忆的建构者,通过分层化、场景化的教育实践,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转化为公众可感知、可参与的行动范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30年可持续发展教育路线图》倡导非正规教育与社区参与的重要性。因此,本次展览中,博物馆通过分层设计,教育、社区参与等形式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至社区服务及公众宣传中。最终博物馆将构建“认知—共情—行动”的完整链条,使参观个体在文化记忆的唤醒过程中形成集体身份认同,最终推动社会层面的生态治理转型。
《2030年可持续发展教育路线图》中提到,可持续未来所需的根本性转变始于个体。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注重每个学习者如何为可持续性采取变革行动,包括让学习者有机会接触现实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如何影响社会朝着可持续未来进行变革。博物馆作为典型的记忆场所,是构建文化记忆的基础。展览的构建和传播为观众提供集体身份认同感并将为其构建社教、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展览中通过创作高质量的视觉展示中心为参观者提供教育空间。
本次的展览空间设计针对不同的个体,基于分层教育项目的基础设计了不同的教育互动项目。如针对学龄前儿童身高设计触摸3D打印标本,手动插画翻翻书,动物布偶中心展台等,吸引低幼年龄层兴趣并建立生态保护初步认知。面向青少年和成人观众的展项有全息投影科普展示以及显微镜观察松材线虫的互动体验。此外,《何去何从》等影片从公众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影响。通过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强化他们对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紧迫性的认识,从而激发观众作为公民的责任感,从而积极推动社会环境生态的变革。
另外,通过社区参与促进观众的思辨能力和公民责任感。根据展览的内容,博物馆策划国门安全系列小课堂,邀请海关行业植物专家到博物馆讲解展览中的植物相关知识。同时,博物馆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构建“馆内+馆外”联动机制。结合“雷锋日”“零距离”开展社区普法拓展教育活动。中国海关博物馆联合北京海关等单位走进建国门街道,开展普法宣传活动,通过现场讲解、互动答疑、发放法治宣传册等形式向社区居民宣讲进出境法规,普及国门生物安全知识。
中国海关博物馆 “守望家园” 展览是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时期,探索行业博物馆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然而,本次展览实践仍存在提升空间。例如,在长期影响评估方面,尚未建立完善体系以跟踪公众行为转化的持续性,未来博物馆可以利用大数据采集对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分析。
(作者单位:中国海关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