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于海关助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思考
作者:青岛海关关长 沈扬
文 / 青岛海关关长 沈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重要部署,要求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要围绕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海关监管制度创新,找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切入点。需要我们以智慧海关建设、“智关强国”行动为总抓手,以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为依托,在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推进高水平开放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着眼于当前全球高标准经贸规则,围绕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培育货物贸易新优势、拓展数字贸易新空间、加强“边境后”管理等重点,深化改革、强化创新,全力推进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推动更多中国标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走出去。
对标全球服务贸易扩大开放新规则,激发服务贸易释放新潜能
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是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从全球范围看,服务贸易是跨境规则最为集聚的领域,且深度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从国内发展看,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支撑贸易强国建设的三大支柱之一。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是扩大高水平开放、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的必然要求,我们需加快推动监管制度创新,在激发服务贸易新潜能、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上主动作为,积极推动服务贸易规模增长、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实力增强。
在推进重点领域创新发展上更有为
要助力国际运输和国际旅行服务创新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时提出的“要积极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支持建设陆海统筹、内外联动、东西互济的物流大通道,支持国际中转、集拼等业务发展,助力海铁联运、多式联运等业务做大做强,支持建设上合等国际公路运输(TIR)特色物流通道,提升国际运输服务能力;一体推进智慧海关、智慧口岸、智慧港口建设,推进航运贸易数字化;支持建设“区域性航空货物集散中心”,提升国际航空客运网络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能力;持续抓好《海关支持邮轮产业发展的措施》落地,大力推广“智慧电讯检疫+智慧旅检”等智慧监管新举措,实施集中判图、出境“一次过检”。
要促进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融合发展,优化保税监管模式,通过探索“智慧综保区管理”、整合优化监管资源等措施,支持依托综保区开展“两头在外”的研发、检测、维修等业务,种好监管服务制度创新的“试验田”;支持打造“服务贸易+”新模式,在生物医药、飞机、卫星等领域细化出台专项服务举措,支持服务贸易与高端制造业融合发展。
在支撑服务贸易资源要素跨境流动上更有力
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是服务贸易的重要资源要素,其自由便利的跨境流动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急需海关配套建立与要素特点相适应的监管服务模式。针对跨境流动的服务贸易新要素,我们需要积极联合相关机构和部门,强化政策措施的协同效应,创新优化监管服务模式,为各类要素跨境畅通流动提供便利。
要围绕“管得住”,探索与服务贸易相适应的海关统计方法,探索构建“智能式循链监管”模式,将海关监管顺势嵌入服务贸易企业订单、生产、物流、末端派送等环节,加强货物、单据、物流、企业、人员、资金进出境的“穿透式”分析研判,提升精准监管能力。
要围绕“放得活”,深化与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合作,推动联合激励向企业注册登记、社保办理以及跨境贸易、物流、通关、船检、结汇、办税、法律服务等全链条外贸服务领域覆盖,推动更多“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更优、更强、更好地走出去。
要围绕“合作好”,对内,发挥海关服务京津冀、长三角、黄河流域等区域战略的机制优势,助力建设区域性服务贸易发展公共平台,促进资源要素高效合理流动;对外,研究依托上合示范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务贸易合作发展示范区,推进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海关促进中心建设,打造集通关规则对接、技贸措施研究、贸易争端预防解决等于一体的海关合作窗口。
对标全球货物贸易自由化新规则,培育货物贸易竞争新优势
我国已连续8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为全球贸易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全球贸易、产业分工深刻调整背景下,货物贸易规则竞争加剧,我们需要积极有效应对,从强化对外应对和提升自身实力两方面入手,加快培育我国货物贸易竞争新优势,不断提升货物贸易国际市场话语权。
在应对货物贸易规则变化的外部挑战上更主动
面对新变化,我们要更加主动研究对接货物贸易的高标准国际新规则,引导企业在货物贸易中“知规、用规、守规、享规”,有效应对外部贸易保护主义新挑战。
要打造助企纾困“服务包”,积极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新需求,将“海关关长送政策上门”“企业问题清零”“关企面对面”等好的经验做法做深做实,切实纾解广大企业的“急难愁盼”。
要丰富精准滴灌“工具箱”,针对企业关注的难点问题,围绕重点商品稳链保畅、物流贯通拓网扩渠、新质生产力培塑等重点方面,聚焦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经营主体,区分不同行业、不同产业,持续完善助企纾困政策措施台账,丰富政策储备,提升海关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
在培育货物贸易创新发展的内部驱动力上更积极
紧跟货物贸易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新趋势,深化海关监管制度创新,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要在服务装备制造业发展上善创新,聚焦装备制造业这一拉动我国货物贸易的重要力量,根据前期部分地区开展重点行业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情况,进一步优化实施智慧商检、智慧风控—新业态风险防控等监管模式,推动在全国扩大试点,顺势加快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要在服务现代海洋经济发展上善创新,支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针对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深海智能采矿装备、海洋人工智能装备等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建造发展趋势,探索产业链整体监管模式,实施链内全流程集群保税管理,擦亮“中国智造”名片。
要在服务农产品贸易发展上善创新,立足我国农产品货物贸易大国特色,着眼于近年来全球农业发达经济体不断升级注册、认证、检验检测技术等规则标准的实际,高标准建设我国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强化“破壁”“筑篱”手段,在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同时,推动先进的规则、技术、标准等走向全球。
要在服务中间品贸易发展上善创新,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完善通关监管模式,通过“提前申报”“先放后检”“船铁直转”等便捷措施,加快验放速度、降低通关成本,支持关键零部件和重要原材料进口,保障能源、粮食、矿产品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资源性产品稳定供给,助力更多中间品企业走出去。
对标全球数字贸易加速发展新规则,拓展数字贸易发展新空间
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是引领人类历史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驱动力。我们需顺势而为,在全球数字贸易治理、提高国际规则制定话语权中发挥海关力量。
以“数字+”监管构建助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新质监管力
随着数字技术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加速渗透,各国都在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产业”的融合带动作用不断凸显。海关应积极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推进“数字+”监管,实现海关监管智能化与企业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的同频共振。
要以“数字+”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针对服装、轮胎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贸易数字化发展新态势,推进智慧信用管理、智慧稽查作业、“保税+ERP”等数字化监管服务新模式,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国际贸易的高效率、低风险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赋能。
要以“数字+”助推新业态扩容发展,积极推广“跨境电商+产业集群”试点经验,引领全国各地立足当地优势产品,推动条件成熟的生产企业、批发市场,通过传统贸易数字化转型,借助跨境电商拓展国际市场,实现扩容提质、品牌出海。
要以“数字+”助促海关全要素监管,围绕健全贸易数字化全过程监管制度,将各类风险一体纳入安全准入风险,提升整体防控效能。围绕健全贸易数字化全过程监管制度,构筑数据安全防火墙,保障海关数据安全。聚焦数据挖掘、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等先进技术,加大专业培训深度和学习力度,提升现场关员跟踪把握数字贸易领域及企业技术发展趋势和结构特征的能力。
以信息“软联通”构建助力跨境物流便利化的新质服务力
要积极构建境内通关所涉及各主体间的“信息桥”,推动关、地、港、企各方统筹联动,采用国际公认标准,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整合各省、市现有的各类贸易服务平台,为进出口企业通关、物流、查验等业务提供“一站式”便利化服务,切实增强外贸企业获得感。
要积极构建与境外贸易主体间的“数据网”,着眼于完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以及开展高水平国际经贸合作,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进一步整合外贸有关单位、行业机构、企业等信息,建立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跨境数据资源交换共享机制,提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高水平服务跨境贸易便利化的效能,更加畅通与金砖、上合组织国家间的经贸合作,以规则标准的“软联通”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对标全球“边境后”管理新规则,引领“边境后”制度新变革
各国要努力减少制约要素流动的“边境上”和“边境后”壁垒,推进跨境互联互通。“边境后”管理制度涉及准入后的经济政策、制度、法律、监管等方面内容。我们围绕如何在“碳关税”博弈中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如何有效打造一流的知识产权保护法治环境等进行前瞻思考、规划布局,以管理新规则引领制度新变革,在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中输出更多的绿色贸易、品牌创新等中国方案和海关制度。
积极对接国际碳规则,高标准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聚焦能源革命和技术创新,积极构建与新型能源进出口贸易体系相协同的海关监管模式、服务技术,助力提高清洁能源占比,服务建立全球领先的新能源产业链,厚植绿色发展底色,推动先进绿色低碳的技术、人才、产品、标准、业态模式更高水平走出去。
聚焦全球绿色数字化集装箱发展新赛道,深入开展集装箱供应链碳足迹指标、碳排放评价与计算标准等研究,建立海关监管标准制度,推动数字智能集装箱技术的标准化和国际化发展,为全球集装箱绿色数字化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紧跟“两高”产业淘汰落后技术和产能以及推动国际贸易绿色化、低碳化的发展趋势,密切与国际海关专业研究组织的协同联动,加强海关在“碳关税”领域的人才培养,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以及“碳关税”、碳计量相关专业学科建设提供高水平的“海关智库”支持。
积极融入国际海关执法合作,高水平助力打造“知识产权强国”
锚定“守国门、促发展”,坚持守正创新,借鉴并引入国际海关先进的知识产权保护执法理念、执法制度、执法技术,打造集公正执法、便民高效于一体的现代化海关执法新模式。深入开展执法基础合作,建设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与保护大数据平台,提高对跨境侵权行为的深度挖掘和精准打击能力。积极推动国内品牌塑造,针对国际新规则对知识产权保护内容进一步拓展的实际,助力打造一批国际认同度高、法治化营商环境一流的知识产权强省强市,推动中国制造、中国创新、中国品牌成为全球开放合作与发展的“主引擎”“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