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利共赢:中国与中东欧经贸合作持续深化
作者:刁莉
文 / 刁莉
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的经贸往来与发展不断深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双方贸易额逐年增长,尤其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为区域经济注入新活力。自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成立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年均增长8.1%,中国自中东欧国家进口年均增长9.2%。2024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边贸易总值为10123.4亿元,比2023年增长7.5%,经贸发展态势良好。大多数中东欧国家都是欧盟成员国,开放程度较高,尽管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仍有距离,但贸易互补性强,经济增长潜力巨大。
经贸发展态势良好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更多集中于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五国。根据国研网国际贸易研究与决策支持系统数据计算得到,自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提出至今,中国与中东欧16国货物进出口累计总额的80%以上集中于上述五国,2024年排在前三位的是波兰、捷克、匈牙利。中国对这三国进出口分别占同期对中东欧进出口总值的31.6%、16.3%、11.4%。
中国对中东欧出口主要为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2024年出口机电产品占对中东欧出口总值的68.6%,劳动密集型产品占16.7%。自中东欧进口主要是机电产品、金属矿砂和铜材等,进口机电产品占自中东欧进口总值的 70.2%。波兰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成熟的工业基础,成为双方合作的桥头堡;捷克则在高科技领域与中国深度对接。匈牙利凭借其丰富的能源资源和强大的制造业,成为能源合作的关键伙伴。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则在汽车制造和信息技术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互联互通不断深化
目前中国与全部中东欧国家均建立了“双边经贸联委会”机制,与多数国家还成立了“贸易畅通和投资合作工作组”,双方还建立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投资促进机构联系机制、“中国—中东欧国家电子商务合作对话机制”等经贸平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投资合作日益紧密、互联互通不断深化,与中国地方区域合作成果显著。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对中东欧国家投资规模迄今已超过240亿美元。中国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上下游企业加大在中东欧地区考察、投资力度,成为投资合作新亮点。
随着技术交流和产业链融合加速,双方在绿色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合作前景广阔。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基础设施、能源交通等领域合作项目稳步推进,有效提升了区域互联互通水平。随着合作深化,匈塞铁路建设进展顺利,中欧班列南向通道加速发展,中东欧国家成为班列重要通道和目的地。中欧陆海快线建设积极推进,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吞吐量居地中海港口前列,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直航航线总数超过30条。
中国地方与中东欧开展的区域合作成果显著:以浙江为例,浙江打造了宁波—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一核多元”的合作策略充分发挥地方的优势和积极性,促进产业集聚和协同发展。2024年浙江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总额达到1827亿元,其中自中东欧国家进口达到197.5亿元,比2021年增长64%。今年一季度,实现进出口468.4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中进口50.6亿元,同比增长13.5%。
便利化措施不断优化
中国与中东欧经贸发展的便利化措施不断优化,通关效率显著提升,跨境电商平台广泛应用,从10年前需要发展的三通:道路畅通、物流畅通和信息联通,扩展到现在的五通,包括了海关合作和信息联通、能源运输畅通。贸易便利化五通的开展极大促进了双边贸易的便捷性和高效性。
道路畅通:中东欧各国与中国在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电信、油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加强合作,不断完善海、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结构,为多式联运创造条件。新亚欧大陆桥和中欧班列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联通中欧的陆上通道。中欧陆海快线开辟了新的中国—中东欧乃至中国和整个欧洲之间货物贸易新航线。空运方面,中国与中东欧之间已有上海—布拉格、成都—布拉格、北京—华沙和重庆—布达佩斯四条直航线路。
物流畅通和信息联通:2014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贝尔格莱德纲要》中提出继续推进中欧国际铁路集装箱班列建设,推动相关国家的通关便利化,积极打造新的物流支线和物流中心。2015年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举办高级别欧亚交通物流会议,次年由拉脱维亚牵头组建中国—中东欧国家物流合作联合会,中东欧国家表示欢迎与中国在交通物流领域促进信息共享,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2024年中国—中东欧物流通道发展大会在宜宾举行,为双方搭建协同合作平台,推进物流通道建设。
近期中东欧商品采购联盟与顺丰速运的战略合作作为扩大进口开创了“1欧元飞中国”的洲际快递通道:采购联盟扎根宁波,一头连着国内大市场,一头连着中东欧,采购联盟120多家成员在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地布局的仓储网络能马上解决卖家、买家和货源的难题,加上全货机运输,每公斤的运费从1.5欧元至2欧元,降至1欧元,解决了中东欧商品尤其是食品类的痛点。2024年宁波自中东欧国家进口农产品达2.3亿元,比10年前增长13倍,其中,乳品、酒类10年来进口量分别增长71倍、3倍。
海关合作和信息联通,“中欧安全智能贸易航线试点计划”作为全球首个以全面实施世界海关组织《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为目的而进行的项目,涉及贸易便利化的内容。中国内地已有大连、重庆、上海港等十余个口岸加入该计划,波兰也有格但斯克、马拉舍维奇2个港口参与进来。中国、匈牙利、塞尔维亚、马其顿至今已举行5次中欧陆海快线海关通关便利化合作工作组会议及专家研讨会。中国与匈牙利海关在郑州和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两地空港海关开展“三智”合作试点:“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支持两地机场共建现代化海外货站,实现“郑州—布达佩斯”专线货物数据及物流信息互联互通,物流集疏运效率提高30%以上。
能源运输畅通: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能源供需互补,中东欧部分地区能源进口需求大,且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与现实有差距,而中国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领域有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在能源装备制造、工程建设方面也有优势,双方合作潜力巨大。自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启动以来,双方企业在电网、核电、新能源发电、清洁化煤电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快速推进。能源运输合作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友好合作的重要体现,加强了双方的政治互信和友好关系,为其他领域的广泛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有利于提升中国在欧洲的影响力。
中东欧国家在传统工业领域优势明显,在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方面需求较强,双方产业互补性强。同时,中国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有政策支持,中东欧国家的高端工业品和优质农食产品有市场需求,且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庞大,出境旅游需求旺盛,中东欧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双方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互补性也为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商务部将加强与中东欧各国沟通协调,打造展示特色产品、推动更多地方省市拓展与中东欧的经贸联系,扩大进口及促进相互投资的主力平台。
贸易规模将继续扩大
2025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额预计将突破1500亿美元。双方将继续深化经贸合作,优化贸易结构,提升产品质量,达成更高规格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双方在经贸领域不断扩展,高新技术、电子商务、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合作逐步展开。人文交流日益频繁,文化、教育、旅游等多领域互动,既推动了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又促进相互的了解与友谊,同时积极开展金融服务贸易,数字服务贸易。
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的举办,体现了中方以更高水平开放链接世界的决心。未来,中国政府将继续为双方扩大贸易、加强投资合作提供支持,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中东欧有14个国家,其中有9个为欧盟成员国,除此之外,我国也将积极扩展与其他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往来与合作。
目前全球宏观经济下行,石油化工、化学纤维、纺织服装等受到了较大冲击,影响了生产企业供应链和班列货源稳定性,同时海运价格的下跌对中欧班列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受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影响,对拓展欧盟市场的难度加大,但更多的中东欧国家把政治利益和实体经济发展的风险分别对待,虽然目前还存在双边贸易不平衡问题,但在发展中可以得到部分解决,需要双方采取更加积极的有效措施。
中国正全面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为国际合作提供新动力。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双方将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推动联合研发项目,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双方利用多边框架机制加强政策沟通,中国将坚定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全球贸易秩序,与中东欧国家携手实现共赢。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